注冊

logo
您的位置: 首頁 常見問題 選課篇

哪個國際課程更適合孩子?A-level/IB/AP全面對比

家長們在為孩子選擇高中國際部和國際學校時,不免糾結于A-Level/AP/IB 三大國際課程考試體系的比較。那么,究竟哪個體系最適合自己的孩子呢?而這三種課程也可以說是各有特色、各有傾向,到底應該如何選擇呢?


今天小億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這三種課程:


、哪個體系國際認可度更高?

經常有人說,去美國學AP、去英國學A-level。這種說法十分簡單,而且比較容易理解,去哪個國家就學哪個國家的課程,準沒錯。但真相是這樣嗎?我們比較一下三大體系的設計初衷。


AP起源于美國

A是advanced,中文意思是高級的、提前的。美國的政策傾向于照顧更多納稅人,再苦不能苦孩子,尤其是窮人家的孩子。所以畢業(yè)標準不能太高,直觀表現就是美國普通高中課程相對簡單。但總有學霸吃不飽,怎么辦?讓他們提前學習大學的內容,既便于學校遴選錄取,又能預支大學的美好時光,來平息跟學渣共處一間教室的焦躁心情。 


A-level起源于英國

很多同學把它理解為將學生分成A級、B級、C級這樣的三六九等,就像繁雜的不列顛帝國勛章制度,這一點非常符合英國人的脾氣。但真相是,這個A也是advanced,目的是讓高中生盡早確定興趣方向,提前學習大學水平內容。畢竟英國的本科是三年制,一走進大學就要深造。老牌的英吉利,后起的美利堅,不謀而合。

 

IB總部設于瑞士,很明顯的不結盟中立感

I就是international,踐行“同一個世界,同一本教材”的夢想。從小學一直到職業(yè)發(fā)展都制定了嚴格的大綱,即便某國駐西班牙大使被調到尼日利亞當大使時,也不用擔心孩子的上學問題,報名同年級的IB學校即可。畢竟全地球的教學進度大抵相似,這個客戶痛點解決得非常實用。


2020年了,最寶貴的是什么?人才!尤其是美英等名牌大學正如饑似渴地渴求全世界的人才及學費。就連相對傳統的英國人,都開始接連接納并放松對托福、SAT、GMAT的門檻要求,更不要提美國人了。所以,請同學和家長們堅信,只要在GPA和大考、標化考試、競賽活動中表現出類拔萃,在申請時就絕不會出現課程體系的歧視。實際上我們也看到了,AP和A-level的設計思路如出一轍,兼容性很強。

 

哪個體系對于申請更友好?


AP最友好

每年AP大考只有一次,時間在5月份,且不限年級。因此很多高一高二同學都可以考AP。等到高三上學期開始申請時,他們已經手握實考成績,把心放到了肚子里,完全不必像A-level和IB還需要預估成績來申請。高三的5月份再考還有沒有用?對于申請英國大學是有用的,因為英聯邦很多大學都采取有條件錄取的方式,也就是說,一旦高三大考不滿足預估成績,到手的offer還會飛。但對于申請美國大學用處不大,主要是因為大一可以換學分,避免重復學同樣的內容。


還有一類同學很勵志,明明自己學校不學AP,非要奮發(fā)圖強考一考,俗稱社會考生,聽上去很社會。AP的大門完全打開,打開懷抱等你。所以每一年也會有非常多的普通高中的學生,為了出國報考AP。


A-level最復雜

首先,承辦A-level的考試局就有4個,相當于有4套教委班子出4套高考卷。北京大多數A-level學校選取的是CIE考試局,C就是劍橋大學Cambridge的簡稱,學術上頓時不明覺厲。


CIE每年大考有2次,分別在5-6月和10-11月,而且高一、高二、高三各自都安排大考。北京A-level學校通常組織參加5-6月那次,而且不鼓勵跨年級。所以高三上學期申請時,以高一、高二大考和高三總成績的預估來遞交。


預估準不準呢?基本上都是本校老師參考高一、高二大考和平時成績對學生高三大考的表現的預測。所以,老師們也不容易,估低了你申請難看不高興,估高了萬一你沒考到也不高興,請善待他們吧。


A-level也對社會考生開放,報名雖不麻煩,但實操起來困難比AP要大。高三總成績是高二大考和高三大考的綜合版,而且內部很多模塊交叉運作,例如Further Maths進階數學,高二考純數1和力學,高三考純數2和概率統計。如果是自學A-level的考生,都會對這些內容感到很頭疼。再加上預估成績也是個麻煩,就導致實際情況中,社會考生報名A-level不及AP多。

 

IB最內秀

每年IB大考只有一次,北半球在5月份。要求血統純正,拒絕社會考生,并且原則上只允許高三學生報考。這個規(guī)定最直接的影響,就是在高三上學期申請時,手里任何大考成績都沒有。只能是同樣的套路——預估成績,相應也更加突出GPA的重要性。請學IB的同學一定要注意平時成績,聽老師的話,不要讓老師受傷。站在更高的境界來講,IB把大考的爆發(fā)力分散為每時每刻的持久力注重過程,所以老師教得累,學生學得苦。


更為可怕的是,IB體系的初中段名叫MYP,在6-10年級長達5年的時間里,也沒有任何大考,這嚴重不符合我國特色國際學校學生家長們的核心價值觀。孩子學得好,沒有大考分數作為鼓勵;孩子學得差,也沒有大考分數以儆效尤。


三、哪個體系課程設置更合理?

我們已經看到三大體系的課程設置存在很大差異,現在詳細介紹一下不同年級的學生和家長對于三大體系應如何規(guī)劃課程的銜接。


AP最自由

作為單打獨斗的大學課程,AP萬一與高中階段銜接不上怎么辦?Pre-AP前置課程應運而生,重要知識點提前鋪墊,比AP要簡單些。但請注意,并不嚴格存在哪個年級該學什么課程的規(guī)則。


AP是一個靠譜的兜底選擇,那是因為AP不像IB那樣是一個嚴謹的體系,更像是大學課程的“自助餐”。想學什么、想考什么,自己攢成一個拼盤就行。所以,對考試科目及數量,也不會做過多限制。但是孩子適合學哪科,哪個年級參加考試,每年各自分配考幾科都是擺在家長面前的棘手問題。


說穿了,AP就是一次測試,與SAT考試形式相似,包含閱讀、語法、數學3個部分。由于與申請無關,AP考得再低也不影響申請,完全可以讓孩子全身放松,考出真實水平。


A-level支持偏科

高一10年級學習IGCSE,高二11年級學習AS,高三12年級學習A2。其中IGCSE是英國體系的初中課程,與我國初升高所學內容相似,本來學2年。但是咱們中國的學生、家長、學校信誓旦旦地認為壓縮至僅一年學完IGCSE足矣,以彰顯傳統考試強國的底蘊。事實證明,五千年底蘊不是鬧著玩兒的。北京很多A-Level學校都是用高一10年級這一年甚至更快就學完IGCSE。


這里最關鍵的是,每一年都安排一次收官大考。不僅學生學得扎實,而且家長收到分數反饋之后也能踏實??紟卓颇??高二11年級考4科,高三12年級考3科,完全允許偏科孩子的發(fā)展。喜歡理科的孩子,選上數理化;喜歡文科的孩子,選上史地政。因為英國大學學制短,就是希望孩子在高中階段盡早確定自己的學習方向。


IB培養(yǎng)全科

想要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(fā)展,成為又紅又專的國際化人才,歡迎來IB接受折磨。從11年級起,稱作DP階段,課程分為母語、外語、人文社科、理科、數學、藝術共6大類,孩子必須在每一類中選出一門課,嚴重偏科的同學慎入。而且6門課還要分配出3門標配版SL課程,總課時150小時;3門學高配版HL課程,總課時240小時。


必須要指出,事物都有兩面性。IB體系學得確實很累,但在高中階段提前接受大學的研究風格,并且多個領域齊頭并進,能讓一個人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喜歡什么、擅長什么、適合什么,令人在本科、研究生、職場階段的每一步選擇中長久受益。如果說AP這樣偏應試的果實是收獲在18歲,那么IB的這一步大棋的收獲就是在28歲、38歲、48歲,所以說IB是終身教育。


四、哪個體系大考更難?

換個說法,就是哪個體系考高分甚至滿分更容易,孩子申請時更硬氣。讓我們用官方數據說話,首先看AP考試組辦方College Board公司提供的數據:



AP單科滿分為5分,沒有總成績的概念。可以看到,微積分BC的5分率達到驚人的43%,也就是將近一半的考生都能拿到滿分。物理C力學、電學、計算機科學A,微觀經濟學都以超過20%的滿分率緊隨其后。

但千萬別以為老外的課程都這么容易,我們再看一下劍橋大學CIE考試局,看看A-level的官方數據:



A-level單科滿分為A*,也沒有總成績的概念。沒有數字,只有字母,出口就是A-Star,特別洋氣。明顯見不到滿分率那么高的科目了,而且橫著來看,每一個級別的百分比相對平均。成績是被強制curve分布的結果,能反映出劍橋大學CIE考試局設計頗費苦心。

最后來到了IBO瑞士總部,我們看看IB考試官方數據。



結論出來了,AP拿高分最容易,A-level和IB拿高分更難。


AP滿分率這么高主要有兩層原因:一是給分松,容錯率大;二是選擇題高達50%的比例,讓很多英語寫作不靈光的同學,缺點全都被掩蓋住了。而A-level和IB有大量寫作的內容,A-level理科大考選擇題不超過15.5%,A-level理科大考選擇題不超過20%。


而IB更是把20%-25%的內部評估IA(實際上就是一篇小論文)計入了總成績當中。這對中國學生的英語水平挑戰(zhàn)太高了。另外,還能引申出一個關鍵問題,如果孩子托福甚至從來沒有考過,英語寫作基本只是初中水平的話,那么就要非常謹慎地選擇IB體系了。一來課堂聽不懂,作業(yè)不會寫;二來課下時間都被小論文占據了,哪還有時間學托福和SAT呢?


通過以上的介紹,想必大家應該對這三門課程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和了解,希望大家能夠針對孩子特長和未來的規(guī)劃,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選擇。

上一問 A-level計算機科學學什么?
  • 免密碼登錄
  • 密碼登錄
忘記密碼?